文 / 潘柏林
当今,在资讯日新月异的年代,西方的文化信息每天都在充斥着我们的眼睛和耳朵,导致相当部分艺术家不知所措,在传承、发展、创新等问题上存在着疑问和误区,这是由于他们的民族文化自信心的缺失。就此现状,我想我们更有必要深入了解和保留自己的文化传统和文化内涵,明确中西文化的差异,重拾我们的民族文化自信心,这样才利于延续华夏文明,推动中国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
崇洋心理的形成
时下但凡提到中国文化、中国题材,很多人就会认为是传统文化,而一提到西方文化则被认为是现代文化,这种情况说明很多人对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化认识不深。这种观点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解放后我国的经济条件在相当一段时间内都比较困难,在还没填饱肚子的情况下谈艺术,就显得不切实际了。而西方文化有一定的法则,加上西方经济发展得比较好,因此在包括艺术领域等在内的各方面都被世人推到较高的位置,崇洋心理逐渐形成,而侵蚀到我们的审美和认知中,占领本应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地盘,这是多么令人担忧的事情。从生活品到艺术品,从饮食到审美,可谓无孔不入,由此我们就淡化了自己的风格,对自己的东西失去了信心,在潜意识里形成了崇洋媚外的心理怪圈,认为西方文化才是时代的文化。如此下去,我们的传统何在,我们民族文化的根和魂又何在,更甚者认为东方文化已经不合时宜了,不时尚了。
对于现在商品化、高速发展的社会来说,西方现代文化的包装宣传、吸引眼球等特点似乎迎合了现时人们紧张的生活节奏的要求,但它要立足本土,只能以外来文化的地位存在,或者只能作为我们借鉴的文化元素存在,不能取代民族文化成为主流。我们不反对洋为中用和借鉴吸收,也不提倡“拿来主义”,崇洋心理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们自己看不起自己的民族文化,认为我们的民族文化缺乏完整的体系法则,现代教育又对年青一代的民族文化普及力度不够,年青一代对民族文化的兴趣和自豪感的缺失,导致审美取向迷惘,价值理念混乱,这些都归究于民族文化自信心的缺失。
十年文革对民族文化的冲击
持续了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对中华民族文化的破坏程度是无法估量的。一句“横扫一切牛鬼蛇神!”多少帝皇陵墓被挖,仙佛道像被推倒摧毁,多少文物古迹被肆意破坏,古籍经典、史料研究被焚,什么帝皇将相、儒家思想,什么曲艺古韵、学术流派,统统在“破四旧 立四新”的声声浪潮中作了牺牲,彻底被这场文化革命荡涤得无影无踪。十年浩劫,彻底丧失了一段文化记忆,文革使中国传统文化骤然停止,文化的断代是无法替代的,这种损失是惨重不可弥补的灵魂破坏,使中国文明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产生了空白。
文革最大的破坏力不仅仅是文物等的有形的摧毁,而是将国民对文化的推崇尊敬撕毁在无形中。它切断了中华文明奔流的河道,让中国民族文化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和破坏,对老祖宗的文化采取全盘否定、全部抹杀的做法,导致直到改革开放初中国的文化工作者仍心有余悸,很长一段时间不敢涉足民族文化题材的作品。文革已结束三十余年,从当今社会上的种种迹象表明,要想完全清除文革带给中华民族的文化损失,看来还需要更长的时间来疗伤,调整心态,才能弥补重塑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
重拾民族文化的根和魂 重振文明古国的风骨气度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比起任何西方国家文化都来得早。可中国现在的年轻人对自己的文化传统所知甚少。儒释道影响了我们中华民族二千余年,已经深深扎根于我们民族文化的每一寸土壤里了,现代的中国年青人又有多少人能说出儒释道到底讲了些什么。我们正在逐渐把自己文化的根给丢了,去学美国的好莱坞,去学日本的卡通动漫……对自己的民族文化却不屑一顾。看看过去深受我国影响的东亚邻国-日本韩国等都比我们保留了更多的传统文化,而恰恰是我们这些中华文明发源地的后代子孙们,对自己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最不珍惜,那是何等的可悲!
文革后,我国还比较贫穷,经济条件的限制致使文化发展滞后,文化跟不上情有可原。经过30年的发展,我们的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综合国力不断提升,这给我们的文化环境提出了新要求,我们需要的不是对西方文化顶礼膜拜,卑躬屈膝,而是要重新深入认识我们的民族文化,树立民族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
“神州七号”载人航天的成功,奥运会在中国举行,这些都是大中国崛起的证明。奥运会开幕式上那令人瞩目的华夏文明的展示,英美等先进国家正掀起学习中国语的热潮,还有国内近期掀起的“国学热”,这些都提醒着我们应当用新的角度去审视我们的民族文化,要以强者的心态,海纳百川、笑迎四方的胸怀,吸纳和对待各种外来文化,重拾民族文化的根和魂,弘扬其精粹,重振文明古国的风骨气度,这是我们当代中国人义不容辞的使命!
为民族传统文化注入新的内涵 加大宣传力度将其推向全世界
恢复民族文化自信心有赖于国民对民族文化意识的提高,不提高文化意识,艺术就提不上去。文化工作者首先要提高自信心,清楚自己的作品是怎样的一个程度。民族文化元素需要不断发展,就要不断创造,开拓创新。故步自封,躺在先人五千年文明史的功劳簿上自以为是,沾沾自喜,不求进取,民族文化将始终原地踏步。新的时代要求我们要在艺术创作中提倡含蓄和具有中国文化魅力的精神品质,表达民族精神内涵,同时注重创新,加入新内容、新元素、新内涵,创作具有时代感和民族精神的符合时代审美观的作品。每个文化工作者都以此为己任,中国的民族文化发展道路将会更畅通,发展才会更迅速。
提高整个民族文化意识,要靠教育,对国民的教育,对下一代的教育,要努力弘扬我们的民族文化,彻底扭转国民的自卑心态,重拾起民族文化的自信心,这是最根本的所在。
西方的《蒙娜丽莎的微笑》世界瞩目,引发我们探究其微笑背后的故事,但却很少人关注东方达摩的满腹经纶,外静内动背后的故事。我们的东西并不比西方的差,只是缺少了民族文化自信心,也缺少了文化市场的培养和宣传包装,我们要加强宣传来加大自信心,无论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只要是好的华夏文化都应该大力宣传。这要求我们的政府文化工作者和艺术家们要站在更高的角度,高度重视,大力扶持,通过设立平台,加大宣传力度,为民族文化在国内的生存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并将其推向全世界,让全世界都来关注中国,更关注中国文化。